的确,结合《道德经》和其他的道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致认为:过于执着于对世俗的秩序的关注、社会责任的承当,是导致人们失去快乐生活的原因。

近20年中,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当代的学者应该诚实地面对学术、面对知识、面对真理。

全面改作风——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在冯先生看来,哲学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的这种此世性格的文明,使得我们中国人根底上看待世界的方式跟别人不同。但即使如此,分析哲学也不能占领整个哲学的场域,因为哲学的脉络里显然还有欧陆哲学的传统。当一个文明以彼岸为追求的时候,此世总体上被视为缺陷。冯友兰先生等是中国哲学门的第一届学生。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参见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四《礼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53页。无论如何,老子第一次突出了无的意义,并通过有生于无的说法确立无作为这个世界的根据。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晦翁则为濂溪辩护,以为无极不过是对太极的形容,以避免人们误解太极为一物,并非太极之上者。不禁其性,则物自济(15) 的表达,虚无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其余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言其有,不明、不彰、无功、不长言其无。

依道家,严格言之,彼似不是客观地否定此形、制、防、礼,乃至仁、义、圣、智以及一切礼法之存在,其所否决者乃是殉。⑧ 三王弼:无的确立 但是无的真正确立还要等到魏晋时代。

全面改作风——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王弼看起来是完全接受了老子的这一用法,并且将其表达得更加清楚。正如《在宥》所说:物物者之非物也,使物成为物的一定不是物,而是无,或者无有。玄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一般地被称为贵无论,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盖天地之仁、圣人之仁或有以己心为百姓心之可能以及宰制世界之危险,适足以阻断万物百姓之自然生机。

所以王弼坚信无名无形者才是真正的万物之始,也才有可能成为万物之始。书中此例甚多,不一一列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以为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个概括是精当的,因循必须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就这两部分的关系而言,形上学的讨论不过是给政治哲学的思考提供一个超越的根据。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

全面改作风——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换言之,有形有名的有限事物之间是有际的,因此无法成为彼此的根据。对于器来说,埴是有,器之中空处是无。

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庄子自觉地拒绝了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世界,对于有关治道的讨论表现出了一种不屑的态度。无是无所不在的,它就存在于万物的流行之中。道是强弱取与之间的路,之间的法则。三十八章以仁、义、礼实属下德,欲治而反乱,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对于车来说,三十辐是有,毂之中空处是无。

一个有的世界无法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而是从无开始的。一老子:无的发现 老子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形上学传统的开创者,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对本原的思考与寻找,他把人们从物的世界引入道的世界(《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从有的世界引入无的世界(《四十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贵无、崇有之论相继而起,并且牵涉到自然与名教、孔子(儒家)与老庄(道家)等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资源。这使得庄子和老子在有关政治的思考中有了本质的区别。

作为现代新儒家道德形上学学说的主要创立者,牟宗三对于道家无之原则的积极理解是颇值得重视的。正因为如此,王弼以为老子思想的宗旨不是形上学,而是政治哲学。

到了王弼这里,通过不塞其源,则物自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无的政治哲学内在地包含着的否定专制的倾向。④ 有无便是幽明,故老子有微明或妙徼之说⑤,与幽明可对观。充分地理解无的意义,有的原则可以更好地保持其自身并避免过分背离自然的倾向。

宋儒的上述讨论涉及中国思想传统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最早由道家所开辟出来的无的传统。可知本和母是指无为无名,末和子则指有为有名。

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

未始有物并非某个东西,它也不是开始。无而有,有而无,故老子称有无相生。

在此理解之下,以名为核心的名教的根基就变得异常脆弱。关于王弼思想中本末母子之所指,显然可以区分为通贯的形上学和政治哲学两个不同的角度。⑩汤用彤:《魏晋玄学讲课提纲》,载《汤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悖悖,故日其民悖悖也。

这种批评有其合理性,无的原则由于内在地包含着对某种人为秩序的拒绝,而现实世界中的秩序都难免于某种人为的色彩,因此表现出否定现存秩序的倾向。王弼反对汉代以来建立在名教基础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推崇圣智仁义的结果乃是南辕北辙,欲圣则不圣,欲仁而不仁。

很显然,这里的无和有,都是就具体的事物而言。圣人或者君主之无适成为百姓之生机展开的基础,此在老子哲学中便是君主之无为与百姓之自然。

有总是因其具有某种特定的规定性,使之无法成为具有另外规定性存在的根据。(19) 结语 在儒家居于主流地位的中国哲学传统中,无的原则以及它开展出的政治哲学经常被给予完全消极的叙述和评价。